◆ 物聯網在中國開始步入商業化運營階段
◆ 物聯網在中國發展速度較快,但核心技術、晶片、標準制定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 不能只管應用不管基礎技術,如果只重視應用而不重視基礎,物聯網會越來越貴,市場就會越來越小
◆ 中國在物聯網上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未來前景如何?下一步重點聚焦的方向自哪裡?《瞭望》約請權威專家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王仁貴 中經社分析師陳希希
在歷經數年積澱後,物聯網在中國開始步入商業化運營階段。
-
2017年5月,中國電信建成全球首個覆蓋最廣的商用窄帶物聯網(NB-IoT)網路。
-
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突破1.2億,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連接提供商。
-
中國聯通在北京、上海等10余座城市開通窄帶物聯網試點。
物聯網前景廣闊,但當前應用市場仍呈碎片化特點,規模效益並未顯現。隨著“互聯網+”和“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提出,物聯網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經濟發展品質上被寄予厚望,破除制約物聯網發展的各類因素也愈加迫切。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看來,物聯網涉及產業廣泛,要借助於中國自身的市場優勢,推動技術的提升,在實現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其他重要產業發展壯大。
2009年,中國首次提出了“感知中國”。當年11月,國務院即批復無錫作為國家級傳感網創新示範區,這標誌著物聯網在中國起步。此後幾年,物聯網應用以中小企業為主。2016年國際物聯網標準出爐,華為、中興和三大電信運營商等大力介入物聯網領域,給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推動力。
在業內專家看來,中國物聯網發展已積聚一定的人才優勢,巨大的國內市場更是為物聯網跨越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未來需要將人才優勢、市場優勢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瞄準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和關係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既在硬體上實現國產化,也從根本上實現標準的輸出,推動中國物聯網從並跑進入到領跑階段。
在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召開前夕,圍繞著中國在物聯網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下一步重點聚焦的方向等,《瞭望》新聞週刊約請該領域權威專家進行了深入解讀。受訪專家(排名不分先後,以姓氏筆劃為序)
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
劉韻潔: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
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珍惜領跑世界的機遇
《瞭望》:中國物聯網發展已經步入第八個年頭,對標現在技術和應用最發達的國家,中國處在哪一發展階段?存在哪些差距?又有哪些優勢?
倪光南:物聯網是項新技術,中國與其他國家差不多處於同一起跑線,但基礎支撐上美國有很大優勢。未來不排除中國在某些領域走得快一點。比如互聯網的應用上,中國的移動支付就走在前面。物聯網的發展,中國有人才優勢和市場優勢,加上國家政策對“中國製造2025”的大力推進,中國在物聯網領域某些方面實現領跑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們既有市場需求,也有國家產業政策推動,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推動力,物聯網就會有更好的發展。當前,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密切相關,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物聯網只有充分利用跨界融合和資源整合,才能實現快速發展。
劉韻潔:物聯網在中國發展速度較快,但核心技術、晶片等仍與美國等國家存在差距。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領域,目前從事核心技術的人員所占比例偏低。這就好比大家都喜歡退潮後到海邊撿貝殼,而忽略了漲潮時埋在沙子底下的很多好東西,大多數人只看到了能唾手可得的。
尤政:在物聯網領域,中國和世界基本處於並跑的狀態,但核心技術尤其是標準制定方面,我們仍存在差距。中國市場廣闊,對於物聯網的需求巨大,應該有自信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就像高鐵一樣,先開門把別人好的東西引進來,消化吸收後在中國市場上形成自己的標準,然後再輸出。
所以,物聯網的應用,不能只管應用不管基礎技術。基礎技術建立以後,物聯網會用得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如果只重視應用而不重視基礎,物聯網會越來越貴,市場就會越來越小。物聯網帶動的產業特別多,要把機會讓給本土企業,不應該再去大批量購買。物聯網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不光能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也將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瞭望》:近年來國內外關於物聯網的發展有哪些最新動向和趨勢?
倪光南:物聯網近幾年來在國際範圍內已為大家認可,從人和人互聯進入到萬物互聯,物聯網已經成為新一代資訊技術很重要的一部分。隨著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物聯網也成為了一個新的熱點。
中國出臺了關於物聯網的規劃,“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也將加速把原來的製造業從一般製造業和傳統製造業,發展到依託物聯網發展的智慧製造業,向著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這是物聯網發展的大好機遇。
鄔賀銓:目前物聯網發展主要有五大動向。第一是物聯網標準的制定。2016年6月,國際物聯網標準在韓國釜山通過,即窄帶物聯網(NB-IoT)。華為、中興都參與了標準的制定,中國的電信運營商也參與了標準討論。標準公佈後,華為率先在去年基本完成了這一標準所需要的晶片、作業系統和軟體發展。由於“窄帶物聯網”的標準基於電信運營商的網路制定,所以三大電信運營商目前也在積極佈局。標準化為解決物聯網碎片化問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第二是大企業開始介入物聯網。窄帶物聯網標準出來後,華為、中興和三大電信運營商開始介入,國外因特爾、高通、IBM等大企業都參與進來了。
第三是開始向工業物聯網延伸。物聯網與經濟結構轉型、產業變革聯繫在一起,應用的廣度和效益更加巨大。
第四是跟其他資訊技術深度融合。物聯網與大資料、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密不可分。可穿戴設備、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等也都離不開物聯網,物聯網已經跟資訊技術深度融合了。
第五是物聯網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去年10月份,美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網路癱瘓,起因是攝像頭被木馬控制後其流量被集中引導到功能變數名稱解析網站,過大的流量使功能變數名稱解析服務癱瘓。城市的交通、高鐵、銀行、發電廠等都跟物聯網有關,如果這些物聯網設備安全防護不夠,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全域性和災難性的。所以,物聯網安全必須高度重視。
尤政:傳統經濟發展確實受到網路化較大影響,比如製造業發展的價值鏈在變化,以前是生產過程掙錢,誰生產產品誰就處於主導地位,現在卻是設計和售後服務最掙錢。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資訊技術發展把製造難度降低了。
物聯網已經開始改變人的生產和生活。比如,做植入式的醫療器械,以前一旦固化進去以後,除非取出來才能調整。現在所有的東西都留下了網路化和無線化介面,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不斷更新。這就是智慧化產品、智慧化製造和智慧化服務的理念,而這正是網路技術所帶來的。
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前期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現在該是產業化讓市場來檢驗了。現在有更多人聚焦物聯網,並不是跟風,而是水到渠成了。
突破核心技術是關鍵
《瞭望》:從中國自身的情況看,物聯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哪些現實難題?
鄔賀銓:一方面技術和產品需要突破。以感測器為例,感測器品種很多,但高端的感測器還得依靠進口。進口的感測器成本比較高,制約了應用的推廣。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真正解決,原因是感測器品種很多,但每一個品種應用量很少,企業怕收不回成本。
另一方面是要完善物聯網生態鏈。目前,中國也參與了一些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定,但總體上來看物聯網標準五花八門。物聯網不像通信終端有比較權威的標準化機構。物聯網跟各個行業都有關係,所以在中國很多部門都跟物聯網有關,一個機構就可以自己來組織定標準。大家參與是好事,但也導致了標準的權威性不夠和碎片化。物聯網的作業系統現在也五花八門,怎樣儘快完善物聯網生態鏈,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劉韻潔:目前來看,中小企業使用物聯網門檻較高,怎麼降低它們的成本是一個問題。所有企業將來都要通過互聯網進行資訊共用,要通過物聯網把整個產業價值鏈整合在一起。對中小企業來說,要有伺服器,要建自己的網路,內部要有IT設備,還要有一些專家幫助管理,過高的成本制約了物聯網的應用。目前的一個途徑是用雲平臺去貼近使用者,需要的IT設備、服務等都在雲平臺上,不用自己再買,每個月交兩三百塊錢就可以了。
尤政:現在物聯網應用受限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資訊收集不夠過關,樣本不夠大,導致可信度不高。比如PM2.5監測,在清華監測PM2.5可能是合格的,但別的地方可能數值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北京的PM2.5究竟是多少就很難說。國外一個城市裡面布了幾萬個點,取一個平均值,就很穩定。
二是物聯網還沒有真正到無線網階段。有線連接下的感測器太貴,普及率較低。乙太湖藍藻治理為例,監測藍藻的感測器幾萬塊錢一個,成本太高。
從長遠看,一是要強基,二是要自動化。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但為什麼不能普及?原因是從物聯網通信底層的協定到晶片,一直到感測器,都是國外的。國家政策已經明確,到2019年電腦的晶片國產化,2020年所有網路國產化。硬體方面國產化後,還要看標準是不是中國的。
倪光南:物聯網牽涉面廣,本身是很多技術的跨界融合。要突破物聯網相應的關鍵核心技術,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策層面的支持外,要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可以通過產業聯盟的形式,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跨界融合。總體上,應把國內相關學科的資源、國際國內的資源整合起來,共同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瞄準重大應用領域
《瞭望》:未來一段時間,物聯網在中國的應用可能在哪些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應該主要聚焦哪些方向?
鄔賀銓:首先要聚焦工業物聯網。國際上提出了“工業4.0”,1.0是機械化、2.0是電動化、3.0是自動化,而4.0是智慧化,是智慧型機器+先進分析工具,實現人機交互。我國推進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將促進物聯網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手段,應用領域更寬,經濟價值更大。
其次是安防領域。老百姓和政府都關注安全,這是物聯網應用的剛需市場。最近幾年,西方國家安全問題頻發,原來認為很安全的國家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怎麼加強公共安全也是中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我們現在用了很多攝像頭,但還要進一步智慧化。以智慧交通為例,現在智慧交通更多還是道路管理,面對我國車禍事故造成較大傷亡的現狀,怎樣用物聯網來減少事故發生是重要課題。
再者是養老和監護。老人和兒童的監護為廣大家庭所關注。以日本為例,日本老齡化社會問題嚴重,他們運用智慧水錶來監測老人的居家生活。老人在家裡是正常生活還是出現意外,用不用水是一項標誌。如果水錶長期不走,有可能是出門去外地了,還有可能就是發生意外了。
最後是環保和食品安全。監控環保指標之外,更關鍵的是要提前發現問題。比如,監測PM2.5不能只報數值,物聯網的價值在於要分析PM2.5究竟是從哪來的,這樣才好治理。水有沒有污染、食品安不安全,這些都是老百姓越來越關注的問題。現在到超市買東西,一看商品沒過保質期覺得是好的,但中間怎麼運輸的,是否淋過雨等,必須有全程的監控追溯。這些都是關係民生的剛需。
尤政:國家投入應該更關注支柱產業。一個是能源產業,要研究物聯網怎麼加能源。整體上國家能源浪費太大,棄風、棄水、棄光都有。一方面能源特別緊張,另一方面又不能實現資源充分利用。把各種能源統籌協調起來,讓供給與需求更好匹配,這是國家戰略,能源物聯網能發揮很大作用。
另一個是環境。環境治理不能只靠行政加壓,要靠資料說話。以前最典型的是佔用農田上報的資料都不一樣,現在不用報了,遙感衛星直接監測。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於環境物聯網作用的發揮。某個地方超標了,排放從哪兒來的等資訊全有,相關主體就不敢違規排放了。
劉韻潔:物聯網要解決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問題,要推進物聯網與工廠、電網、交通等深度融合,通過物聯網提高效率。近年來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發展戰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就是企業如何通過物聯網技術提升競爭力。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製造業成本均很高,這些國家紛紛佈局物聯網,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通過一系列物聯網技術應用,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
對地方來講,要引進國內外人才,給他們好的政策、好的環境、好的平臺,讓他們針對當地或國家的一些重大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要通過這些舉措,切實推進各領域的創新。LW
刊於《瞭望》2017年第36期,原題《物聯中國”領跑世界的大機遇》
長按上圖,關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體,給你權威的新聞洞察力
總監製 | 王磊
監 制 | 潘燕
編 輯 | 唐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