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面临很多“局”。
做想做的,没有收益;做能做的,没有动力。
发展不好,全力以赴;事业好了,家庭又乱;家庭稳定,身体又垮;身体好了,事业又乱了。
工作一多,没空想事;想不清楚,就更多意外;更多意外,就更忙。
一旦陷入局里来回重复,焦虑、浮躁也就相随而来。
最重要的是,在每个人自己的局里,你翻遍书也找不到标准答案。但面对困境,只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今天,万物之间皆有联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系统,也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系统。你想象的系统有多大,你就能调用多少东西,就有多大力量。
什么是系统?在这个复杂社会中,你可以如何利用系统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2017.8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 著
孔子的弟子子贡遇到一个来请教孔子的人。子贡问,您有什么问题问我的老师呢?
对方说,我想问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啊。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双方争吵起来,声音惊动了孔子。
孔子观察了一会儿,对那个人说:你说得对,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贡问,先生,一年为何是三季?
孔子说,你看那个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天,所以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和他讨论上三天三夜,也没有用啊。
如果以后你看到不讲理的人,记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你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只看到事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系统,你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三季人。看不到系统,就永远看不到第四季。这个世界就在你眼前以一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运转着,就好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你是个麻瓜。
什么是系统?
试着观察水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石头、水流都是“元素”;波纹则是系统的“功能”;石头在水流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波纹的形状,这是“关系”。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
波纹展示出一个系统的基本特质: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换一颗石头,只要还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个波纹就存在。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
其实在理解复杂系统之前,我们早就体验过自然界和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系统了。
瀑布的每一滴水都是动态的、流动的,但是瀑布的形状是稳定的,花园、森林、海洋、云朵全都是这样的系统;我们的血液细胞每三个月就更新一遍,但是我们的身体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理念、记忆如流水般持续更换,但是我们的自我是稳定的;大学的学生每年都更换,但是学校的名声和学术地位是稳定的;北、上、广、深每年的人流量巨大,但是城市是稳定的。
仔细思考一下:企业、国家、民族、金融体系……构成这些系统的元素都是流动的、动态的,并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领导决定了企业、国家、民族、金融系统的功能,但是这些系统都稳定有效。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罗伯特·M. 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写道:“即使工厂被拆除了,只要它的精神还在,你就能很快重新建立起来一家。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旧政府,但新政府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模式没有变化,就难以逃离再次被推翻的命运。关于系统,很多人挂在嘴上,但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单独看,系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把它和工业化时代最核心的思维方式“细分—分析”做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巨大的思维差异。
还原论与系统论
工业化时代,我们发展出来一套科学的、有逻辑的、不断细分的系统,最后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分析”。
福特的流水线就是典型的细分思路——最早的汽车只有几个老师傅手工完成,福特把汽车的安装分成几千道工序,细分到普通人一经训练即可上手。然后福特把汽车车架悬挂起来,让它们以一种恒定速度在车间转动。这极大程度促成了分工、提高了效率。福特这种思维方式就叫作“还原论”,复杂的事情可以拆分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分析。
大部分咨询公司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细分。细分找到问题点,然后替换一个部件就好。
这种思维方式帮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子原子的发现、各个专业学科的出现、流水线的发明,都依赖这种细分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换一个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但这种思路面对复杂社会问题,往往会顾此失彼。
如果你是一个城市的法律制定者,面对城市的高犯罪率,你会加重判罚以威慑罪犯吗?
表面上看,加重判罚是一个仇者痛、亲者快的好办法。但是事实显示,重罚并不会降低犯罪率,反而会增加。
为什么?首先,严刑虽然在当时增加了威慑力,但95%的人还是会出狱,重新回到社会——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会更加仇视社会,难以融入社会。有近一半的刑满释放人员三年内会重新入狱。其次,这些罪犯很多都做了父母,在家庭不完整的情况下,第二代犯罪率会更高。再次,这种“犯罪—打击”的不假思索的反应,会让原来应该花在社会改革、改造犯人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加强监狱建设和执法力度中去,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最后,青少年罪犯中,有80%都是冲动型犯罪,不走脑子。这种情况下,严刑威慑并没有用。把他们投入监狱,只能让他们进入“犯罪大学”。
今天,这种单维、短期的思维方式在身边比比皆是。
●让一个地区脱贫,最好的方式是给钱;
●如果自己发展得不够快,那就要更加努力;
●生病了是因为有病菌入侵,杀死病菌就不生病了;
●敌我公司之间,你死我亡,你好我不好;
●对于不确定,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存钱,躲开风险。
但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里,这些方法都逐渐失效了,真实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反常识:
●数千亿的资金投入非洲,并没有让非洲脱贫;因为贫困是一种政治和心智问题,援助往往让当地官员更加腐败奢华,钱发不到民众手中;即使少数到了穷人手中,他们也倾向于消费一轮,而不是改变困境;
●很多职业快速发展的人,不仅是因为自己努力,还因为聪明地借助了趋势;
●流感病毒不会主动攻击你,相反,是你自己身体状况恰好适合流感病毒的生长。对于慢性疾病患者,“不惜一切代价杀死病状”的过度医疗方式会让其生命质量变得糟糕,现已逐渐被“与疾病和谐共处,提高生命质量”的姑息治疗思路替代;
●竞争对手的股票往往是共同涨跌的。石油价格下跌,特斯拉汽车的股票也会下跌,因为石油便宜,大家都不着急用新能源了;
●最好的应对不确定的方式是管理它。人工智能会极大地冲击投资领域,怎么办?投资人傅盛的观点是,重仓人工智能,形成对冲——人工智能发展得好,自己赚钱;人工智能不行,自己继续赚钱。
这就是系统论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思路和系统论的不同思考方式。
到底还原论好,还是系统论更好?
其实角度没有好坏,都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
主流的观点是:在解决独立、单点、局部的简单系统时,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在分析物理、化学这种非生命体、自然科学的时候,还原论更有效;在讨论生物、社会、心理这种生命体、交互性多的领域,系统论更重要。比如自然界的生态问题、社会金融、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慢性病、心智模式……这些复杂、交互的事情,用单维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会越解决越多。
当我们戴上系统的透镜,混乱、复杂和变化的世界会变得清晰、从容和有序起来。
今天,万物之间皆有联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系统,也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下,有简单重复的系统原型。你想象的系统有多大,你就能调用多少东西,就有多大力量。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你只是“look”(看),而并没有“see”(看到),更不要说“insight”(洞察,英文原意“看懂”)。世界属于能看懂系统的人。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是现代世界的睁眼瞎。
所以,新手要学习系统,老手会利用系统,而高手需要破局。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