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的最大危險: 過早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

2016/8/17 下午 04:40:23 次瀏覽 分類:行銷營運

我想首先從一位人物開始今天的課程,張愛玲。張愛玲是我們今天所定義的所謂的高敏感人群。7歲開始投稿,8歲能夠描述私奔。為什麼提張愛玲呢,我想用她作品裡的一句話,作為這一場的開局。

她的《赤地之戀》講述的是一對紅色戀人悲慘的故事,根據張愛玲在土改的一個短暫的經歷。這本書開局,她說:

「我有時候告訴別人一個故事的輪廓,如果別人聽不出好處,我總是會辯護似的加上一句,這是真事」。

她說一個故事它的好壞跟它的真假其實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加上這麼一句話,就仿佛立刻使它的身價十倍。

我個人也愛好真實,愛好到了迷信的地步。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的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而且永遠是新鮮的。

今天我想也用這一句話來激勵我自己,我今天分享的一切,都是真的。那麼我想從一件真事開始,這件真事我也很少和別人分享。

你想像的痛點

不一定是痛點

對於缺電的東南亞來說

用電第一需求不是照明,是儲藏冰塊

走上學術道路之前,我創過業。九十年代末和MBA同學做了一個太陽能公司。我們走訪了全球缺電最為嚴重的地區,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孟加拉國。

為了幫我們找到新的市場,我們去追尋一個最基本的追問,這些地區的第一用電需要是什麼?

照明對不對?對於一個從有電地區過去的團隊來說,照明上的巨大的差異,會帶來巨大的困擾。

我們帶著一個強烈的一種預設,認為第一用電需求肯定是照明。而當地的用戶訪談驗證了而且強化了我們這個觀點。

然後我們帶著這個認知到了解決方案之中。但最後我們發現,當我們把照明這個作為一個解決方案推向這些市場的時候,它的效果遠遠的低於我們的預判。

帶著這個疑問,在幾個月之後,我們再次回到了這三個地區,我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在每一個地區,路上經常會有這個車和小店,制冷或者賣冰,這是這些地區的第一需求。而這個在我們原來是根本無法想像的。

對於一個從電力充足地區的人,到一個電力嚴重缺乏地區的場景中間去,我們所想像的是,冰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太奢侈了?而其實對當地人來說,冰是他們的最底層的需求。再窮的人家,他也要喝冰水。再偏遠的居民,他也要喝冰水。

這個需求是如此之深,以至於他不再把它看做一個需求,以至於他無法清晰的把它表述出來。再窮的人家,他也要喝冰水。再偏遠的居民,他也要喝冰水。

而我們所想像的照明,在他們看來並不重要,因為他們一直處在黑暗之中,對黑暗已經無比適應了。

那麼追蹤這條線索我們發現,像這樣的一條冰柱,直徑20公分,長度一米,價格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40到50美元。

針對當地每月幾十美元的生活標準,一般村鎮的居民根本無法去承受這樣完整的一根,所以針對這個需求,產業鏈背後有一條完整的工具——拉冰塊、砍冰塊。

有客人來的時候,居民會去小店鋸一小塊冰,捧回家,每家都有一個冰棒箱,把相關的水或者其他的可樂放到這個冰箱裡,最後他給你喝的是冰水。

為什麼以這個作為開局呢?我想特別強調,我們所想像的事實,它不是事實本身。你所想像的事實,和事實之間,有著一個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或者說這個差距如何來彌補。精益創業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講的一個方法論。

我想引用尼采的一段話作為開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的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彎曲的」。

美國生鮮電商20年前就開始了

卻被webvan拖入深淵

火箭式發射為整個行業帶來災難

創業到底是為了什麼?價值的創造。但為誰創造價值?價值由誰來定義? 用戶。從前,定價權在製造商或者管道商,互聯網誕生後,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被消除,定價權轉移到用戶。

所以今天,價值創造的核心在於,如何以用戶為中心,識別用戶痛點,提供解決方案。矽谷非常有名的VC維諾德·科斯拉說:每一個痛點都是一個機會,痛點越大,機會越大。

精益創業最本質的就是兩點,「如何定義用戶的痛點和解決方案」,「如何來驗證用戶的痛點和解決方案」。

矽谷整個創業思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火箭發射式:封閉開發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然後在某一天他會宣布產品,就像火箭發射那一刻的點火。它應用的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這個詞變成一個縮略詞。「GET BIG FAST」,大幹快上。

這種模式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達到了頂峰,尤其以一家當時在互聯網行業極負盛名的一家公司為代表,WEBVAN。它起步於1996年,提出的商業模式是中國在2014年最為火熱的一個行業,生鮮電商,線上訂單,線下配送。

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可以稱為夢之隊,創始人鮑德斯在美國服務行業是一個傳奇人物,最大的投資機構是紅杉資本。

這家公司96年底成立之後,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封閉開發。幹什麼呢?建了一個龐大的倉儲系統,系統軟體都是專用,軟體投入了1600萬美元。

當時他的倉儲系統,和我們中國的今天相比都不落後。我們可以想像,極為震撼的商業模式,極為震撼的配送系統,它在資本市場是怎麼樣受追捧的。這家公司1999年IPO,當時營收只有區區的400萬美元,但是籌集了4億美元的資金,市值當時最高點沖到150億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實際的經營的表現。

電商行業的底層邏輯就是流量,最相關的兩個變量就是 「客單價」和「定單量」,決定了你的這個大倉能不能達到平衡點。以這家公司當時IPO提出的目標,要達到這個利潤率,它的倉庫的利用率要達到80%以上。

開業的第一個季度,舊金山大倉的產能利用率小於20%。後來調整之後,還是只有30%,遠遠的沒有達到盈虧平衡點。

但是這家公司怎麼做的呢? 把他在舊金山的大倉在全美33個城市進行復制。舊金山的這個模式驗證成功了嗎?沒有。而且不是差一點。苦苦支撐兩年之後,這家公司在2001年的7月份,宣告破產。在燒掉了投資人多達12美元之後。

這個模式就回到我們所說的火箭發射式。當你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有得到驗證的時候,先去盲目的復制和放大。不但把這家公司背後的投資人拖入了深淵,甚至對整個行業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美國的生鮮電商雖然1996年就起步了,但是落後於中國。就是因為這個公司,整個美國VC行業十年不敢再去碰這個行業。

WB聯合創始人彼特瑞曼,他說:

今天流行MVP(最小可行化產品),但是當年最流行的是GBF。問題的症結就在於一級市場舊金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得成功,而此時我們擴張的其他城市又在用烈火燒錢,今天看來也許我們當時的模式有可能會成功,只是我們都沒有等到那一天。模式也許OK,但是沒有等到那一天。

而WB創始人鮑德斯說:

我不認為我們做錯了什麼,就像火箭發射,你不可能等到火箭升空之後,你再去給它添加燃料。我們作為創業者,就是把一切的系統設計好,把所有的燃料在火箭升空之前添加好,一旦火箭升空之後,它必須要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前進。

沒有任何進步吧?他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火箭發射式的思維。這個人失敗過很多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創業者的思維非常關鍵的。

火箭發射式有很大的缺陷,當你按下火箭發射的按紐,會出來幾種結果?成功、爆炸。

最大可能性的是第三種結果,就是無論你怎麼樣拼命的按這個按紐,市場一點反應都沒有,70%的商業發射最後是第三種情況。

我們知道創業過程中間最大的浪費,是把所有的時間和資源都投入,最後市場上沒有任何反饋,甚至連給你學習的機會都沒有。

火箭發射本質上它是以自我為中心開始創業,天才式的人物加天才式的設想,認為創造環境是高度可控的,認為創業參數是可見的。終點是已知的,路徑都是已知的,連賽道都是已知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調研、思考、執行、優化。

但是對絕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我們所面臨的從來不是確定的。

精益創業五大原則

用戶導向、行動、科學試錯

單點突破、快速迭代

事實上隨著WB的破滅,矽谷也開始向新的思維模式演進,精益創業。精益創業認為痛點和解決方案,在本質上都是未知的。

如何去逼進這個痛點和解決方案,高速迭代,在這個過程中間,不斷的積累認知,最終到達彼岸。最終到達的彼岸可能不是最初想像的。

精益創業我個人理解,五項基本原則,

1

第一,火箭發射式是自我導向,創業者從自我出發。

精益創業百分之百的用戶導向,市場拉動原則。

2

第二,火箭發射是一個計劃導向,強調完美的計劃、執行。

精益創業強調的是以行動來牽引計劃。

3

第三,火箭發射式每一個細節都想好,理性預測。

精益創業強調預測是不可能完全精確的,科學試錯。

4

第四,火箭發射式強調系統思維,大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從一開始就完美開始。

精益創業強調單點突破,後續這個點會變成一個龐大的系統,但這個系統是找出來的,而不是計劃出來的。

5

最後一個,從完美主義到高速迭代。火箭發射式強調完美的計劃和完美的執行,不能在任何細節上有偏差。

但是精益創業強調,可以快速的不完美開始,但是高速的迭代,不斷的試錯,最後逼近完美。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益創業這個框架,整個框架緊緊圍繞著這個認知而來的。當然我也想強調,不同的底層的創新的思維,不同的創業的思維,最終可以導致企業完全不同的命運。

WB破產6年後

亞馬遜謹慎進入生鮮電商

從一個城市切入、不斷測試、做減法

至今都未擴張到全美

2007年,有一家公司非常小心謹慎的進入生鮮電商這個行業,亞馬遜。在WB失敗六年之後,亞馬遜建立了一個新的部門, Amazon Fresh。我們可以想像,以亞馬遜的這個體量,它完全可以模仿WB,建很多大倉。

但是亞馬遜沒有這麼做,首先他選擇一個城市開始,西雅圖。為什麼選西雅圖呢?因為西雅圖地區對新技術和新的服務接受度比較高,他選了幾個高端小區展開。

這些小區購買力相對較強,居住密度相對較高。他一直對參數進行測試。然後小心謹慎的進行擴張。如果要使用亞馬遜這個服務,需要299美元會員費。

精益創業0到1,不是一個做加法,是做減法。以亞馬遜的能力,完全能夠把人都拉進來,但是他先設置門檻,把不需要的用戶過濾掉。而留在裡面的用戶,都是天使用戶。天使用戶對痛點如此之痛,以至於他願意付出代價,來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解決方案。

後來,WB關鍵的倉儲技術也被亞馬遜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倉儲機器人技術,現在變成了亞馬遜的大倉技術的一部分。亞馬遜的這個業務到今天都沒有擴散到美國其他地區。因為它認為有些關鍵參數還是沒有到位。

所以我們想特別強調,不同的創業的方法論,最終導致企業完全不同的命運,這個在WB和亞馬遜中間我們看的非常清楚。

初創公司不是大公司縮小版

是在探索未知的商業模式

當你的解決方案與痛點高度吻合

就能帶來巨大的價值

我想對精益創業的邏輯框架做一個介紹。

初創公司和大企業有什麼本質區別?可能有很多的區別,資源、約束條件。但是回到最本質的,初創公司首先它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大公司它是執行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商業模式,而初創公司是在探索一個沒有得到驗證的,或者一個本質上未知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初創公司需要自己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精益創業。精益創業從本質上來說一共三塊:

1

第一塊,商業計劃。精益創業所說的計劃和常規意義上說的商業計劃不是一回事,他只是前提和假設,而且是未經證實的前提和假設。

2

第二塊,如何來驗證這些前提和假設

3

第三塊,如何來進行用戶開發? MVP,最小可行化產品。

首先看看商業計劃,在精益創業框架裡邊,商業計劃所起到的關鍵的作用是提供關鍵的前提和假設,來評估創業的機會,促進初創企業的學習和成長。這裡有一個基本的框架:

1

第一:你的核心價值主張是什麼?你能夠為用戶帶來什麼樣的底層價值?

2

第二,基於你這個核心價值主張,你識別的用戶痛點是什麼?你能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這是關於價值的創造。

3

第三,關於價值的捕獲,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你自身能夠從中間捕獲什麼樣的價值?

4

這就包括,你的盈利模式。

5

你的價值網路: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框架,但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再美的商業計劃都是假設

經不起和用戶的第一次接觸

初創企業的很多失敗就在於

過早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

所以我想再次強調,如果我們要對整個商業計劃做簡單的探討的話,商業計劃最核心的就在於你為用戶帶來何種價值,在價值主張的基礎上,你識別的用戶痛點是什麼?這是關於價值與傳遞。

另外,你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你的價值網路是什麼?這是關於價值的捕獲。一個有生命力的商業計劃,必須是對這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

事實上再完美的商業計劃,它也只是前提和假設,經不起和用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你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真正的用戶到才進入這個模型,這是很多初創公司死掉的原因。

大公司可以這樣做,比如寶潔要研發一款新牙膏,可以這樣,對現有的產品線的簡單的細微的延伸性產品,但大多數的初創公司來說這個前提存在嗎?完全不存在。

前惠普公司的一個高級產品經理,根據他自己在惠普的經歷,他寫了一本書,中文叫《啟示錄》,這本書就是他在惠普產品研發過程中間的一個總結,提到了這樣一個產品開發經歷:

我們辛勤工作一年多,犧牲了無數個夜晚和周末,開發出符合惠普嚴格品質要求的產品。把產品翻譯成多種語言,做到國際化。我們還培訓銷售團隊,向媒體進行戰時,收到了良好的反饋,我們發布產品後,以為萬事俱備,開始慶賀。但是,沒人購買我們的產品。人們並不需要它。

他說,我們自己所想像的解決方案,永遠不是真實的解決方案。我暗下決心,除非知道產品是用戶需要的,否則我再也不會盲目的投入進來了。

所以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經不起和用戶的首次親密接觸。

大公司是在執行一個已知的商業模式,而初創公司它是在探索一個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

初創公司的全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這是商業模式的探索階段

2

第三個階段是商業模式的復制和放大

3

第四個階段是商業模式的優化和執行。

通俗話,第一、二階段解決的是從0到1,優化和執行是從N到N+1。精益創業只關注0到1的階段,商業模式的定義和驗證。

所以初創企業的很多失敗就在於他過早的去復制和放大,一個沒有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他混淆了探索商業模式和復制放大商業模式之間的界限,要認識到,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只是假設,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

我們如果去看失敗的初創企業,因為缺乏用戶而失敗的初創企業的數量,要遠遠的超過因為產品開發失敗的初創企業。

精益創業只關注從0到1

核心是探索和驗證基本假設

先打的不是主流而是創新用戶

精益創業的框架和我們剛才的整個櫥窗企業的生命周期相對應。核心的就是兩步,用戶的探索來定義基本假設,用戶的驗證來驗證基本假設,至於說用戶的積累以及公司的經營,這個屬於後續的商業模式的復制,放大和執行。

我們首先來看看用戶的探索,最核心的任務是來定義兩個基本假設,是什麼呢?定義痛點假設,定義解決方案假設。

這個過程就像剛才我們回到亞馬遜的這個案例,這不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這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先把減法做到極致,然後再做加法。

這是一個傾聽用戶的過程。這個事實上通過和用戶的互動,來定義兩個基本假設,痛點假設和解決方案假設。

在定義兩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下一步是進行用戶的驗證。用戶的驗證核心的任務是檢驗兩個基本假設。同時檢驗這個商業模式本身是否重復,是否很規模化。

在檢驗這個過程中間是否能夠找到那些的天使用戶。如果無法找到這些早期的天使用戶,我們就軸轉,軸轉就是調整,回到用戶探索階段。軸轉要快速、敏捷、把握時機。

很多初創公司的失敗不在於它的商業模式不成立,而在於什麼他在確認他的商業模式成立之前,他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資源。

有本書叫《跨越鴻溝》,作者是摩爾,理念和精益創業是完全相通的。他把用戶分成三類用戶:

1

第一類用戶是創新用戶,技術愛好者和產品嘗鮮者。那些人連夜起來去排隊買愛瘋的,這類用戶一般占10%以下。

2

第二類用戶,是所謂的主流用戶,他不會急於沖進去,他說我要看看別人用的怎麼樣,再來決定我買不買。

3

第三類用戶是懷疑主義者,這個比例也是很小的,一般在10%以下。一切出來的新技術和新事物,肯定不如老技術和老事物。

如果你要推一個新產品和新服務,懷疑主義者直接剔除,要切入的是主流用戶還是技術愛好者?在《跨越鴻溝》理論出來之前,市場認為要打主流用戶,因為主流用戶是最肥的市場。

《跨越鴻溝》認為我們先要打的不是主流用戶,而是創新用戶:

第一創新用戶和主流用戶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的縮短,因為產品進步的步伐在不斷的加速。

第二,支撐這個理論的關鍵在於,主流用戶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對新技術和新產品沒有獨立的認知和判斷,是通過他身邊的領先用戶形成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創新用戶,切入創新用戶最後來拉動主流用戶。

所以摩爾提出如何來顛覆,如何來跨越鴻溝:

1

第一,單點突破,找到用戶使用場景中間的痛點,挖掘出單個創新用戶群作為突破口。

2

第二,以點帶面,在單個用戶群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於單個創新用戶群,而不是四處撒網,以單個創新用戶群來拉動其他主流用戶。

3

第三,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則,他舉了一個例子,二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你如果當時在跟著它登陸,千萬不要考慮我打完諾曼底之後,接下來如何去解決巴黎這個事。在分叉口的一瞬間遲疑,就足以導致整個船只的覆沒。

所以這一個理論實際上跟精益創業是高度相通的。以單個細分的市場群,來拉動後續的主流用戶。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資訊

    同類下暫無推薦的資訊...

共0條評論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搶沙發吧!